“最近刷手机,经常跳出来一些网贷广告,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零利息’三个字确实挺吸引人的……”近日,市民李先生看着纷至沓来的网贷广告有些心动。“零利息”“拿身份证就能办”——互联网信贷真的这么实惠、轻松吗?
“互联网金融涉及个人信息,都属于敏感信息范围,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居心不良者获取,很可能导致个人金融账户不再安全,不法分子可以据此进行精准诈骗。”消协人士表示。记者走访法律界专家了解到,目前互联网信贷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而且主要围绕三大争议焦点。据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介绍,在司法实践当中此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三是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此外,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也是一大争议焦点。一位法官也在公开访谈中表示,互联网信贷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问题。在此提醒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专家表示,一些所谓“零利息”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实际的管理费、信息费等远超利息。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理的平台,实际是在骗取个人信息。那么,如果市民确有此需求该如何办理呢?专家建议,首先要看贷款平台是否具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备案。其次要看贷款平台的营业范围。信用贷款大都是属地经营,营业范围为“全国”的网贷产品一般存在巨大隐患。三是要看贷款利率。过低的利率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四是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尽量不要超前消费。此外,遭遇纠纷注意留存证据。通常来说,重要的证据有贷款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