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天安门向东直行,20公里就可抵达通州区。这里面朝环渤海平原,地处京津冀重要交通节点。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11月20日,在碧波荡漾的通州运河东岸,林立的塔吊正忙个不停,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城市副中心站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目前从外面看可能没什么不同,但城市副中心站的内部大有乾坤。”中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负责人孟啸告诉记者,北京副中心站就像是一座包括地下三层的超大号地铁站,总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未来通车运营后,将集成两条城际铁路、3条地铁线路、15条公交,可实现1小时京津冀都市圈交通,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据孟啸介绍,以前修此类车站时通常采用“明挖正作”方式进行施工,先进行基坑开挖至筏板标高,再进行结构层逐步施工,就像建房子一样,从下往上,一层一层往上建。但这种方法周期长,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影响大。因此,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采用“逆作法”施工,相当于把整个站房藏在地下,一层一层向下建。
据悉,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下一层为进站层、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区域;地下二层为出站层、候车厅和地铁换乘空间;地下三层为轨行区。高铁、地铁、汽车、公交等进站后,都将驶入地下空间,而地面空间留给城市商业和景观绿化,实现地上都市生活缤纷多彩,地下三层车站四通八达。
“这种将交通、商务、综合服务融为一体的规划,真正实现了‘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孟啸表示,规划理念的提升,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正是在我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技术、可视化智能监测技术及管理数智建造平台等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持续高质高效进步。
10月14日,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在北京揭牌,这无疑是新时代中国交通“强起来”的见证。科技创新确立了中国交通在世界交通领域的新坐标,重塑了神州大地的发展格局,更提升了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长赵一新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再过几年,这里——我们所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变成水城共融的北方水乡,综合交通枢纽在地下藏着,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京杭大运河碧波荡漾……崭新的交通、生活、生态发展空间令人向往。”孟啸说。